中国政府网 登录

当前位置: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曹妃甸区第三农场党委推进“四个一”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1-19 14:10:17 来源:曹妃甸区第三农场 作者:曹妃甸区第三农场


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三农场党委把党建引领作为“第一引擎”,深入实施夯根基、抓产业、惠民生、抓治理“四个一”行动,有效推动了各项重点任务落实。2023年,该场荣获河北省卫生城镇,多个村队获评省和美乡村、卫生乡村,3个党支部获评唐山市A档基层党组织。

夯根基,筑牢农村基层党建“桥头堡”。建强支部班子,发挥“头雁”效应,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农场党委为充实基层力量,调整村干部2批8人次,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实现了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干事创业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活动载体,深入贯彻落实唐山市基层党组织全面创A工作部署,组织全场党支部对照创A标准,建强阵地、完善功能、提高效能,3个党支部获评唐山市A档基层党组织,奋力开创示范引领、全域提升的高质量党建工作新局面。强化示范引领,出台《曹妃甸区第三农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等制度,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奖优惩劣,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南常坨村党员周明承包水稻田面积200亩,带头在盐碱地上试验实施稻田养蟹,经过科学管理,亩产河蟹40公斤,河蟹增加收入500元/亩,水稻平均亩产625公斤,蟹田米增加收入900元/亩,纯收入达28万元,为农工群众致富带了个好头。

抓产业,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加快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狠抓粮食安全。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18500亩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水稻种植“三新”技术,使水稻从插秧、施肥、打药、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率先实施1500万元高标准农田改造工程,对稻田进行盐碱区域化改良,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组织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合作社负责人等外出参观学习,掌握种植水稻科学管理技术,水稻亩产达到了750公斤以上;投资97.8万元,实施渠系清淤、整修、维修等项目,有力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环境。拓展“党建+”模式。在推广唐山“凤凰英才”计划工作中,各党支部主动出击,为场域内单位、企业成功引进人才24人,实现“以智增财”;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采取“党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助力农民增收。目前,全场有龙头企业3家,家庭农场66家,引领带动养殖户230余户,涉及养殖面积10000余亩,农户种养殖积极性和收入显著提升,农场特色品牌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扩展招商思路,加大招商力度。以“抓招商、上项目、促运营”为抓手,推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实现“无缝隙对接、零距离服务”。目前,包含总投资6.3亿元的央企项目在内,农场已累计引进企业158家,个体工商户530户,新注册农村电商服务站6家。

惠民生,为民办实事暖民心。科学规划建设和美乡村。农场投资700多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6个、村庄“一事一议工程”5个,实现巷道硬化、亮化,群众出行难题得到彻底解决,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加速“一老一小”服务工程进度,积极采取“党建引领+智慧养家+育幼照顾”服务模式,为60岁以上的老人建起爱老小食堂,以“小食堂”守护老人好“食”光,保障老年人健康幸福地安度晚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的“夕阳红”。

抓治理,建设和美乡村“新家园”。以综合治理促和谐,积极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场村两级综治中心7个、网格96个,做好发现问题苗头、排查风险隐患、调解处置矛盾等工作,化解风险矛盾270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场”。以移风易俗树新风,指导各村(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积极开展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专项整治,推动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家风家教、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曲双成获评河北省退役军人“百名优秀志愿者”,田印萍、闫冬梅获评唐山市“周文明标兵”。以“村BA”“四季村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展风采、促交流的平台,推动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以美化环境展新颜,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场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累计投资80余万元,打造节点小品6处,清理建筑及生活垃圾2005.84吨,清理纳污坑塘41处,清理残垣断壁55处,清理枯枝杂草889方,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8吨,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