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大战略” 释放新活力 ——我市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综述 记者 孙愫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按照总书记关于努力建成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唐山积极融入这一国家发展大战略,在“大棋局”中找准位置、主动作为,与京津在产业、创新、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同城化发展、一体化推进方面不断提速,切实把重大战略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时光,见证奋斗足迹;实践,书写厚重答卷。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幅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恢宏画卷,在唐山大地徐徐铺开。
京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季春天 摄
协同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
车间内各式钢管有序码放,焊花飞溅,打磨声此起彼伏.....日前,在位于曹妃甸装备制造园区的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是北京巴威公司在曹妃甸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是京冀两地共同推动的协同发展重点项目,被北京巴威公司称为“二次创业”。
“2023年8月投产以后,当年完成3000吨生产任务;2024 年完成1.1万吨,今年计划完成2万吨。”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窦洪炎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曹妃甸作为工业装备制造区,上下游企业配套齐全,临港优势明显,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从北京石景山搬迁至唐山曹妃甸,不仅完成从“山”到“海”的跨越,更开启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近年来,该公司MCCR产线集成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最新技术,是世界首条具有灵活生产模式的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今年以来,MCCR产线突破了设计极限,成功试制0.7毫米超薄规格产品,各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首钢京唐钢轧部轧钢操作工荣彦明表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是“重头戏”。自2014年河北与北京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以共建共管机制推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吸引北京项目“扎堆”落户曹妃甸。
此外,全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高地,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唐山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唐山市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围绕精品钢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京津项目落地,已形成以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为核心,以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高新区京唐智慧港等特色平台为支点的承接网络。
数据见证“磁场效应”: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市累计承接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达606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17.75亿元以上,承接京津疏解转移项目个数、总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
平台的搭建、产业的聚集,为创新协同打下坚实基础,成功按下了“京津研发、唐山转化”快进键。
来到位于唐山高新区的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为一家钢铁企业产品视觉检测项目进行定制化方案设计。
“这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机器人企业不断汇聚。”公司总经理杨胜为说,第六镜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主要为客户提供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的人机协作解决方案,几年前就开始抢占AI赋能智能制造领域新赛道。
为什么是唐山?“2023年选择落户唐山高新区,就是看中了这里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目前,我们研发部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唐山,依托唐山机器人企业云集、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不断让研发成果在唐山优化扩充落地。”杨胜为表示。
和杨胜为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负责人王孟昭。近日,一款快速出餐机器人样机即将在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下线。这款机器人正是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协同创新的成果。
北京科技大学为何选择与唐山的企业合作?王孟昭给出答案:这里是全国首家机器人非标产品定制共享工厂,可一站式满足中小企业技术、采购、设备、仓储、物流、售后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2024年,共享工厂为京津冀地区130余家创新主体提供了非标零部件研发及加工服务。“今年,我们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协同攻关了多项技术难题。”王孟昭说。
这只是缩影。在对接京津、融入京津中,我市找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的“密码”:京津研发、唐山转化。
2024年5月,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在唐山高新区正式启动,唐山机器人产业和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无缝对接,通过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市优势企业还与京津优势资源协同作战,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方向,联合开展核心技术靶向攻关,成功攻克一批“卡脖子”“杀手锏”技术。行业龙头、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唐山国芯晶源电子有限公司与南开大学合作的5G通信设备用小型化OCXO及专用IC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和行业整体制造水平,满足了国内诸多通信设备制造商5G通信领域高稳定、高可靠、低功耗、小型化的要求,实现了关键频率元器件国产化替代。
......
创新协同有多“燃”,新动能就有多“劲”。2018年以来,我市共引进京津地区科技成果(项目)286项。2024年,开滦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完成聚甲醛纤维中试试验,将煤炭转化为高端化工新材料,附加值提升70倍;2023年,海泰新能与清华大学共建“光储氢系统”研发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化。2024年,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助力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吸引27家企业落户百川孵化器,使唐山机器人产业成为吸引科技成果转化的“强磁场”。今年以来,我市引进京津技术成果26项,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6.9亿元。
宏伟的篇章,最终落点是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人民”二字,在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上,始终重若千钧。
为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与京津对接,融入协同发展大局,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与京津在交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对接合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
早上6点,唐山站。乘坐G8802次列车的刘穆手提电脑包,熟练地刷身份证检票进站。走进车厢,她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处理邮件。“1小时10分钟后,列车到达北京。我可以在高铁上吃完早餐、改完PPT,还能眯一刻钟。”刘穆笑着说,“现在到北京通勤像坐公交一样,我的‘双城生活’比以前真是方便了不少!”
随着曹妃甸至北京动车开通、京唐城际铁路开通、唐山到雄安实现高铁直达,唐山正式融入北京一小时交通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提速,往返京唐更便捷。
——教育领域。积极引进京津高端教育资源,与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通过合作办学、结成联盟校或友好校、教师培训和同课异构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唐山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现有300余个对接京津教育协同发展签约项目持续运转,与京津名校实质性合作办学项目5个,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教育协同发展格局。
——医疗卫生。自2023年4月1日起,唐山市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同时,依托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完善与京津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转诊机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学科区域协作中心揭牌运行,开通“疑难重症远程会诊平台”,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治。
——政务服务。唐山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与天津市宁河区、蓟州区、宝坻区、河东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对29项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推行“跨省通办” ,通过预约服务、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材料互认、免费邮寄、帮办代办等方式,极大提升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文化旅游。深耕“唐山周末”品牌,培育出唐山宴、河头老街等网红打卡地。与京津13个地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签署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推动京津冀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推出“2024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实现“一卡在手,畅玩京津冀”,满足了三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流年驰隙,山川新颜。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全方位融入协同发展大局,让唐山在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迸发出无限活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唐山必将为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开启属于这座英雄城市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