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登录

当前位置: 文化旅游 > 历史文化

曹妃甸区历史文化

发布日期:2024-10-10 10:32:48


唐海在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了由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工业企业改革使唐海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工业经济。

国营柏各庄农场建立前,境内无工业企业。1957年,为维修农机具在总场建拖拉机修配厂,开境内机械工业先河。1965 年,河北省第一座小氮肥厂在柏各庄农场投产。服务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是当时工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从20 世纪70 年代起,为充分利用县内丰富的稻草及芦苇资源,造纸业兴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海工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县属和场镇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个体、私营企业异军突起。1991 年,全县有场、镇办工业企业96家,央属及县属工业企业21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 6.44亿元。其中有造纸企业 10家,总产值 9540 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 14.81%。主要产品有黄板纸、白板纸、瓦楞纸、书写纸等。“垦丰”牌黄板纸多次荣获轻工部和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

20 世纪90 年代后,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中心,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贸工农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项目,确保县内工业企业稳步发展。

把发展场镇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场镇企业发展多元化工业结构。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美、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及省内外客商纷纷投资县内优势产业,为唐海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注入了活力。造纸、陶瓷、化工、机械、钢铁、电力等行业协调发展,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进入21 世纪,县委、县政府制定企业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确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加快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兴县迈进的步伐。占地1.07 万亩的城西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一批士地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节能、环保型项目相继人驻。新型材料、机械电子、服装加工、设备制造已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入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配相对合理,产权明晰,资产盘活,解危脱因,凸现出企业改制工作成效。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破产后,民营企业规模、数量不断扩大,为唐海工业发展带来了生机。

随着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建设和临港产业的不断聚集,给唐海县工业发展带来 了新的机遇。2005年,有工业企业789家,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即规模以上企业)有5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0.28 亿元,比1991年的 6.44 亿元增加133.84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总产值 32.5亿元。全县完成工业企业增加值 7.84 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 2830 万元。规模以上盈利企业 44家,实现利润 1.1 亿元,其中营利超 500 万元的企业7家,占营利总额的 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