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唐海丰饶的自然资源加之全民所有制农垦管理体制优势,保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为确保农垦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在借鉴外县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本着便于生产和管理的原则,在生产队内依照劳动力强弱编成作业组,分组作业。1985 年后,在各农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兴办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国有土地、水面等,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
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从巩固完善士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入手,将土地(水面)承包经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各级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得到恢复,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全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在兼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由单一水稻生产逐生发展成多种农作物并重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化经营效果显著。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优质米、水产养殖和畜牧业三大产业形成规模,全县年产优质大米 15 万吨以上。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肥料的使用,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高产模式化栽培和水稻立体种养技术在北方稻区居领先地位,被世界农业持续发展协会副会长罗杰.布洛伯姆誉为“世界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2005 年,全县粮食总产19.16 万吨,比1991 年增长24. 8%。
一些高附加值品种引种成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先后引进水稻、棉花、玉米等新优品种30多个。引进欧美107 和欧美 108 两个优良杨树品种。引进长富1、长富2、黄金梨、蜜桃等27个优良果树品种。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县设施 (大棚)果菜面积达1.2万亩以上,第六、第九两个农场的万亩设施果菜已通过省级环评。新开发的黑米、香米等新品种以其外观晶莹透明、光泽艳丽、营养丰富等特点备受消费者欢迎,畅销京、津、穗等大中城市。
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平原绿化工程,境内主要河流双龙河、小青龙河、小青河两岸基本实现绿化。县内主要公路干线两侧也已实现或基本实现绿化。2005 年,全县林地面积达7.6万亩,经济林面积 7620 万亩,四旁植树 205 万株,森林覆盖率 16%。
畜禽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优势凸显。2005年,全县有畜牧园区 40个,禽蛋产量5172.84 吨,肉类总产2.9万吨,分别是1991 年的 3.83 倍和 12.75倍。
海淡水养殖业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品牌战略,突出名优特新。东方对虾、日本车虾、河豚鱼、梭子蟹、牙鲆鱼、美国红鱼等名贵海产品的养殖初步形成规模。南美白对虾试养成功,面积迅速增加到万亩以上。通过发展工厂化养殖,推广河豚鱼与对虾混养等新技术、新模式,拓宽了海水养殖途径。十里海养殖场自 2001 年被河北省确定为"东方豚类原种场"之后,2003 年又被农业部列为“对虾优势产品养殖出口基地”。
红草鱼、大口胭脂鱼、彭泽鲫、银鲫等名优淡水养殖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大大提高了淡水养殖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鱼蟹混养技术,并迅速普及推广到 1.1万亩。八里滩养殖场、十里海养殖场等7家企业被确定为龙头企业。县内“名、优、特”水产品多次在国家、省、市农产品博览会上参展并获奖。对虾湿性伺料等21 项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和省内领先水平,形成了规模种养与科技结合的良性循环。2005 年,全县海、淡水养殖面积达 19.84 万亩,比1991 年增长85.72%。海、淡水产品产量达6.09万吨,是1991年的2.8倍。当年,水产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