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政协唐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2405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12-03 14:46     来源:曹妃甸区人民政府
【字体: 】     打印

民建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经营好曹妃甸自贸片区这块试验田,全面提升我市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贵委对曹妃甸自贸片区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挂牌一年以来,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工作理念,聚焦片区功能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金融开放、促进产业聚集,带动全市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1—9月份,完成进出口额24.45亿元、增长78.5%,其中,完成出口总额6.2亿元、增长14.8%,进口总额18.25亿元、增长131%。在疫情不利的影响下,实现全区进出口额逆势上扬。挂牌以来,曹妃甸片区已完成省级制度创新95项、形成自主创新10项,片区内共签约重大项目287个(总投资377.6亿元)、新注册企业1827家、累计市场主体达到2515家、实际利用外资11584万美元、税收11.02亿元,各项指标领跑全省四个片区。

一、坚持内培外引,筑牢人才之基。一是强化政策引领。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意见(试行)》,省自贸办出台《关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曹妃甸出台《唐山市曹妃甸区关于人才集聚政策的相关规定(试行)》,为自贸片区人才引进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此外,我区起草了《关于支持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人才发展聚集的若干政策(讨论稿)》,待片区第四次小组会上审议。二是配齐机构人员。通过选拔、招录、抽调等方式,先后选任20名具有国贸、金融、物流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到片区开展工作。在今年的省委选调生及曹妃甸区事业编招录中,已招录定向选调生2名、事业编工作人员2名,进一步壮大自贸片区人才队伍。三是学习先进经验。2020年9月,组织自贸办工作人员到上海、雄安、厦门、西安、苏州等地参加自贸区专题培训会议,组织自贸人才及企业家赴天津、重庆学习先进自贸模式。制定了与上海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方案,建立与上海等自贸片区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片区管理经验。四是发挥平台作用。与华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河北省首家自贸研究院,打造服务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高端新型智库、高水平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育培训基地。目前,已完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引领区两个课题;正在对接深圳前海自贸研究院,与焉斗博士等自贸专家开展曹妃甸片区金融创新新模式研究;联系普华永道,针对自贸区的制度创新、重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吸取先进经验,完善政策法规。一方面,积极对接争取。依据发展需要,积极呼吁省市建立由国务院及地方层级完备的自贸区法律法规体系。积极推动曹妃甸海事法院由现址京唐港搬迁至曹妃甸,目前,相关部门已明确搬迁意向,确定法院选址。另一方面,制定风险防控方案。结合曹妃甸片区制度确定重点任务,针对制度衔接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分类,深入学习借鉴先进自贸区的成熟经验,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类,对应不同等级明确不同预警处置机制,初步形成了《曹妃甸自贸片区制度创新风险防控预案(征求意见稿)》。下步根据相关单位意见修改完善,进一步提升方案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可操作性。

三、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支撑,曹妃甸片区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加强与京津深度合作创新发展、建设京津冀发展共同体等方面持续发力。根据《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不断推动京津冀企业生产资质互认互通,已在北京、天津取得生产经营资质、认证的企业搬迁到曹妃甸片区后,经审核继续享有原有资质、认证;京津企业将注册地变更到曹妃甸片区后,可继续使用原企业名称,有效促进了各类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充分利用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平台,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先后有首钢京唐、北京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车、巴威锅炉高端制造搬迁项目等京企外迁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有中铁十六局建工机械、北京金隅冀东发展机械、北京映美科技、中恒科兴国际贸易等有京津背景的市场主体在曹妃甸片区注册。曹妃甸片区挂牌以来,已吸引京津来曹发展企业11家,总投资额11.62亿。

四、拓展招商维度,助力“一带一路”。一方面,不断拓展招商深度、广度。盯紧“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产业信息,围绕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粮食加工、木材进口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对有投资意愿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在土地、岸线等要素资源方面进行倾斜。在面向“一带一路”地区招商中,北京映美科技与中恒集团日本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唐山曹妃甸恒菱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运营投产;河北大埠木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了俄罗斯伊利姆1000吨针叶木浆经铁路加公路模式入曹妃甸保税库零的突破,为以后俄浆入曹妃甸保税库业务打下了基础,未来将打造曹妃甸纸浆集散地和交割库。此外,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积极打造蒙古国出海口。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开放平台。曹妃甸片区依靠面朝东北亚,背靠三北的区位优势,整合航线、港口、铁路、内陆港等资源优势,开拓货源渠道,培育市场主体,力争实现中欧班列、中蒙俄班列常态化;稳定现有韩国、日本直航航线,外贸内支线基础上,力争与“一带一路”国家形成稳固的经济往来关系;大力开展跨境电商贸易等,培育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公共海外仓和曹妃甸品牌境外展示中心。

五、发展融合产业,推动“一港双城”。作为唐山“一港双城”战略的核心承载区,曹妃甸片区坚持走港产融合、产城融合发展之路。港产融合方面,已与华能曹妃甸港口签约,新建10万吨级专业化煤炭装船泊位;与河钢曹妃甸码头、富海唐山石化、中化旭阳曹妃甸石化储运、上海均和集团等完成项目签约,在钢铁、原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发挥示范性引领作用;中远海中国唐山外轮代理项目已入区,并完成航运服务资源数据中心建设,该项目吸引了航运要素集聚。在产城融合方面,正在与金隅地产集团对接推进,拟在自贸区范围内建设商务大厦;计划与恒大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拟整合养生谷养老院、可持续展示中心及新建部分,打造“小综合、大专科”特色三级医院。

六、细研自贸政策,提振招商引资。曹妃甸片区顺利完成第一批省市159项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的承接,其中海域使用权的下放,将全流程环节减少9个,大幅缩短了审批时限。全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无差别受理”改革,实现了企业1次申请同时拿到营业执照、公章和税务发票;推行京津冀搬迁企业“落地签”模式,实现与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实施重点领域改革,为华能曹妃甸港5000万吨煤码头公司颁发全国试点改革“第一证”,并作为“证照分离”改革典型案例全国复制推广。出台了《支持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强化金融创新支持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曹妃甸片区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片区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借助大连海事展览会、上海进博会等契机,成功举办海洋大会、上海推介、跨国公司走进曹妃甸、数字贸易论坛等自贸招商推介会17次,吸引五矿(唐山)矿石发展铁矿石保税筛分、北京巴威锅炉高端装备制造、中石油国际公司LNG进口、中铁十六局盾构机等重点项目落户曹妃甸片区。截至目前,自贸片区内共签约重大项目287个、总投资377.6亿元,新注册企业1827家,累计注册企业达到2515家,总量全省领先。

七、优化营商环境,加速产业聚集。曹妃甸片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按照“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形成亮点”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复制推广为主线,以片区功能定位为重点,以引进金融类、港行服务、新兴产业、跨境电商、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人才和技术为支撑,着力解决市场主体规模不够、人才智力支撑乏力、产业模式传统落后、金融服务开放度不足等问题短板,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水平,推动重点产业加速聚集,全力打造全省自贸片区的样板示范。一是积极推进政策创新。加速释放政策红利,吸引外资企业来曹投资兴业,做好相关政策解读,积极开展国别园区建设、外资引入工作,依托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的政策叠加,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结合区内现有产业基础以及港口、资源等优势,积极开创对外合作新局面。加快与省直部门、国家部委汇报对接,利用专班专项督导,层层推进,确保总体方案确定的试点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定期开展营商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把好项目准入门槛,加快完善负面清单准入机制,细化准入规则,严禁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外资企业来曹投资;推动片区通关便利化,通过打造国际单一窗口,实现两步通关、岸边直提,推动海事、海关、边检联合登临;启动“一业一证”改革,推行电子证照;推动海域使用权联评联审,实现工程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简化简易工程项目审批程序;开通河北政务网申报端口,建立申报绿色通道;创新税务管理,探索无税不申报,建立企业监管平台,提高虚拟注册地址管理水平;深化土地预登记管理,探索不动产信息共享制度,实现不动产自助登记。三是高效率推进产业聚集。组建招商专班,成立驻日本、韩国国际招商组,整合驻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招商组,高规格配备干部队伍,全力做好面向东北亚招商;积极承办省自贸办组织的跨国公司走进曹妃甸片区等招商活动,谋划片区重点产业专题招商活动。明确招商方向,充分利用2020年全国和自贸区负面清单调整内容,发掘新的招商思路和方向,对具有境外分支机构的重点企业和国内医疗康养、培训教育行业外资企业进行梳理,推进精准招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