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标题: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唐山市曹妃甸区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机构: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有效性:有效
各场、镇,区政府有关部门,区直有关单位:
《唐山市曹妃甸区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案》已经三届27次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17日
唐山市曹妃甸区
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工作方案
根据《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唐山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唐政办字〔2023〕94号)和《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唐山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的通知》(唐政办字〔2024〕18号)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体系建设
(一)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
1.加快人才培养。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执业医师再注册等形式,不断加快我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卫健部门结合机构编制、人社部门每年上报免费医学订单定向生需求,为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毕业规培后选派到区内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不断充实基层卫生人员力量。
2.统筹推进人员招聘,补足人才缺口。根据中央、省、市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卫健、机构编制、人社部门,积极落实面向编制保障范围内“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按照“结合工作需要,合理设置岗位条件,做好可持续发展的用人规划”原则,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工作。
3.规范晋升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对通过全员竞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及“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等各类渠道进入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积极发挥职称“指挥棒”作用,引导卫生技术人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服务辖区群众做好技术技能储备。
4.完善薪酬制度改革。在规范各项薪酬发放同时,根据上级政策,结合卫生院主要功能定位和医疗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出台符合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一次性绩效指导意见。注重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织密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加强能力建设。实施“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底,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全覆盖。年内新创建1家推荐型场镇卫生院,2026年至少创建1家社区医院。
2.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岗位。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常住人口在500人以上)设置1所村卫生室;场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再设立村卫生室;常住人口500人以下且相距15分钟以内路程的相邻行政村原则上共建1所村卫生室。每千服务人口设置1个乡村医生岗位,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建立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化解机制,采取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等方式,提高乡村医生防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
(三)实施区医院提质行动
以呼吸、急诊、重症等专业为重点,推动区级龙头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发展。推进全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将急诊急救功能延伸至基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距离城区较远的场镇卫生院设置卒中、胸痛、创伤救治单元,确保基层群众急诊及时处置,实现为患者提供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服务。
(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1.健全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制定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区医院、各场镇卫生院全部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
2.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规范面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严格落实疾控机构人才配备标准,打造平战结合、专业化、复合型、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的万分之1.35的比例核定编制总量,建立随人口增长定期调整的机制,确保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70%。积极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加快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建设。村卫生室严格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提高风险隐患早期识别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
3.建立慢性病医防融合工作体系。推进基层慢性病分级分层管理模式,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要求基础上,依托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资源下沉技术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团队,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诊断评估,根据病情和依从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药品数量或用药方式。逐步配齐村卫生室的必要硬件及网络设备,全区所有一体化村卫生室均能实现医保刷卡结算,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五)加强特色专科建设
深入开展“特色专科卫生院”“名医基层工作室”创建工作,到2025年,全区特色专科卫生院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全区名医基层工作室覆盖率达20%以上。进一步强化国医堂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中医设备配备和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国医堂建设实现全覆盖。
二、整合医疗资源,落实分级诊疗
(一)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区、场镇两级专家队伍,持续开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质量核查,高血压和糖尿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合格率(暨真实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服务合格率(暨真实率)大于等于80%。鼓励社会力量办诊所、门诊部、民营医院等,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并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二)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推进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签约服务费。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享受差异化政策。推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为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三)加快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1.完善医共体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医共体基本构架,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等统一管理。探索推行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负责人年薪制。建立医共体内药品、耗材统一目录,实现医共体内处方自由流动,药学服务同质化。
2.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诊疗功能定位,区医院负责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服务;医共体成员单位负责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区医院建立医共体内区、场镇、村居三级诊疗目录,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规范有序转诊。
3.落实医保资金打包支付。对医共体实行总额预算管理下的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加强医疗费用增长率、医保报销比例、基层就诊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方面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保基金结余留用及超支分担挂钩。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医共体业务收入,60%—70%可用于医务人员薪酬发放,30%—40%用于医疗机构发展。健全医保基金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压实医保基金使用内部监督管理责任,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别化支付政策。
4.深化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医共体内人才双向交流。建立牵头医院医务人员驻派制度,明确下沉基层长效激励机制,确保每个成员单位至少1名区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并且中职及以上职称晋升需在基层工作满一年。开展优质医疗资源组团式帮扶,定期组织成员单位骨干人员、乡村医生到区医院进修学习,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四)促进医养结合服务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推进医疗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加强场镇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设,对卫生院工作人员进行医养结合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宣传和推广,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中心投入运营,为辖区内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普惠、便捷、安全的医养结合服务。
三、夯实服务品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路径
在场镇卫生院开设日间病房,面向农村居民按照临床路径实施规范诊疗。按照“一院一策”标准确定日间病房的执行病种,按病种定额支付确定医保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二)提升服务便捷性
完善并提高场镇卫生院建设和装备标准,落实分级诊疗技术标准,畅通转诊通道,简化转诊程序。优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渠道,同步提高档案调阅率,开放率、调阅率以辖区为单位分别达到90%和60%。
(三)增强服务舒适性
改善就诊环境,优化设施布局,建立健全急诊急救和巡诊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场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支持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重度残疾人等提供上门服务。
(四)突出强化信息支撑
到2025年,力争建成区内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推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助力县域医共体形成“下级检查、上级诊断”模式。
四、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升体系外部治理效能
落实政府对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政府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予以保障,政府补助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鼓励各场镇每年拿出相应资金安排对本辖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维修维护、设备购置等提供资金支持。足额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套资金。完善并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和农村居民个人共同负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政策,拓宽筹资渠道,探索统筹使用,完善分配机制。优化调整卫生健康投资结构,要分别将卫生健康基本建设投资增量的10%、20%、30%以上用于加强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五、提高乡村医疗保障水平,发挥医保杠杆作用
(一)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机制。持续做好分类资助参保工作,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边缘家庭、脱贫人口和纳入监测范围且风险未消除的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按规定予以参保资助;对到异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执行本地资助标准。
(二)加大医保基金支持力度
支持分级诊疗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依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推行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合理提高医保基金对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场镇、村两级倾斜,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到2025年,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性收入占比提高到25%左右。
(三)优化农村医保管理服务
加强农村地区医保经办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将村级医保服务纳入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基层医保基金监管能力建设,把医保基金监管纳入场镇政府综合监管体系,持续加大对骗保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优质高效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有关工作方案,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因地制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二)深化部门协同
建立卫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社、乡村振兴、医保、疾控、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具体措施,强化协作配合,定期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困难,形成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合力。
(三)强化考核督导
将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健康曹妃甸建设督查考核内容。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开展日常评估、不定期专项督导和年度综合考核,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四)完善激励制度
建立健全乡村卫生人员荣誉表彰制度。加大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关心关爱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氛围。
主办单位:曹妃甸区人民政府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5-8722600
冀ICP备2023001299号 网站标识码:1302090001
冀公网安备: 130203020006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