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重点领域公开 > 乡村振兴 > 内容

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发布时间:2022-05-31 11:44     来源: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
【字体: 】     打印

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3万亩,主要种养模式为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稻鱼共作等,形成一季稻多样性的发展。2021年,全区共有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年亩均产河蟹20-50kg,水稻亩均产600-700kg,实现亩均产值3000元以上,亩均利润500元以上,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利润提高1倍以上。由于养殖过程中只使用底肥和一次分蘖肥,化肥减量50%以上,农药减量60%以上,较稻田单作亩均少使用化肥9.64kg,少使用农药77.7g,全区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较稻田单作模式少使用化肥289吨,少使用农药2.3吨。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曹妃甸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主要有:一是养殖生产规范化管理。以专业农业合作社为载体,采取“6个统一,5个配套”措施,从购种、育苗、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六项规范化统一管理,开展配套田间工程技术等五大配套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养殖生产过程中,按照NY 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和NY 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要求,严格控制饵料、药品等投入品的使用,并做好养殖生产记录,将健康养殖理念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同时建有可追溯体系,对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二是养殖技术标准化管理。归纳梳理了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等1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修订了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324—2019《稻田河蟹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制定了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2847—2018《稻田泥鳅种养技术规范》,编制成册,发放到示范区养殖户,指导养殖生产,形成养殖技术标准化管理。三是加强形式多样的培训和宣传。技术站与河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服务合作关系,成立技术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对水稻基质育秧技术、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和服务,联系和示范带动周边稻农100户以上。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科技下乡和集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普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知识。四是开展“两品一标”及品牌培育。目前水稻已通过有机认证上千亩,且大米全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同时拥有稻米“曹妃湖”省级著名商标和“大喜康田”、“益三方”、“纬度39”等品牌。实现稻谷溢价0.3-0.5元,品牌稻米溢价15-80元。五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创新销售模式。充分依托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河北良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订单农业”、“粮食银行”等方式,实现生产者与经营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确保销售畅通,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