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曹妃甸区,地处环渤海、环京津“两环”核心地带,是比邻京津、辐射三北的物流枢纽,陆域面积1943.7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23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下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曹妃甸新城、垦区四大功能区域,涵盖3个镇、10个农场、2个养殖场。
曹妃甸资源丰富,石油储量10亿吨以上,天然气储量780亿立方米以上,原盐年产量200万吨。拥有总面积540平方公里的北方最大的滨海湿地,是天然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基因库和国际性珍稀候鸟迁徙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国际湿地组织称为“北方独有、全国罕见,开发潜力巨大、不可多得的湿地保护区”。
经过十几年开发建设,曹妃甸已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目前唯一的沿海片区。曹妃港水深、港阔、地广,是禀赋天成、实力雄厚的世界级良港。
曹妃甸区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盛产水稻、对虾、淡水鱼、河蟹、河豚、葡萄等。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38万亩、海淡水养殖面积22.6万亩、生猪出栏36万头,年产优质稻谷22万吨、水产品15.9万吨、畜禽产品3.0万吨,是河北省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粳米生产区,也是亚洲最大的海水养殖场、国内最大的东方红鳍豚养殖基地,取得中国河蟹之乡、中国生态稻米之乡等多个称号。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自身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现代农业格局凸显。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7家,省级以上家庭农场20家;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7家、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家。拥有“曹妃甸对虾”“曹妃甸大米”、“曹妃甸河豚”等多个名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曹妃甸湿地蟹”、“曹妃甸河豚鱼”、“曹妃甸大米”、“曹妃甸胭脂稻”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培育了稻蟹混养基地、中国对虾万亩连片养殖基地、河豚养殖基地及万亩水稻示范基地等多个产业集群,建设各级现代农业园区26个。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99.9%居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质量先导理念,完善制度机制,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区政府成立区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工作职责,落实党政同责规定,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场镇绩效考核,权重达7.5%。区政府多次对农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每年下发农安重点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力推进。
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全覆盖。加强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检验监测、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监管体制构建,建立区、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监管体系,在15个场镇设立114名村级协管员,做到“区域定格、网格定人、人员定责”。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公示监管体系、压实监管责任、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协管员管理考核制度等措施,各级监管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网格化治理效能,夯实监管 “最后一公里”。
健全城乡检测体系,着力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于2016年通过“双认证”,面积510平方米,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试验设备,能完成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水质等69项检测,年开展实验室定量检测600批次以上。全区建立10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实现所有乡镇村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定点屠宰企业、“两品一标”认证企业、产业化基地均开展自检,形成完整的检测体系。
压实主体责任,推进合格证制度。依托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和唐山市“智慧农安”管理平台,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实现生产档案、监管记录、检测记录等实时上传,实现数据共享,推行农产品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坚持以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兽药减量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2021年农业农药用量比上年减少3.3%,完成兽药减量化示范场1家,畜禽粪污资源化82.36%。完成农作物统防统治14.4万亩、绿色防控14.7万亩,实施农膜、农兽药包装废弃区回收率达到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完成绿色食品认证面积6.9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0.5万亩,获证面积占全区农业种植总面积的19.5%。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两品一标”认证带动全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粮油、果菜、畜禽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均达到75%以上。
主办单位:曹妃甸区人民政府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5-8722600
冀ICP备2023001299号 网站标识码:1302090001
冀公网安备: 13020302000629号